2022-08-19 09:30:16 来源:国际教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白皮书还特别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
图片来源:新华社
留学青年作为中国万千青年的重要部分,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发挥自身优势,报效祖国,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根据公开数据,1978年,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00余名;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40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650万人。此外,选择学成归国的留学青年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2019年超过58万人学成回国,40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余万人,更多的留学青年将他们的所学所获用于推动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赴美青年/推动国家科研高质量发展
2018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迎来了一位“大神级”的海归女科学家吴丹。她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曾经在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顶尖高校攻读博士并在三年半之内就获得学位毕业,连续三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R21、R02基金项目,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十篇SCI论文,博士毕业后的她获得美国高校助教职位,然而她却毅然决然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选择回国,以科研为事业报效祖国,育树成林,用自己的所学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官网
2004年,吴丹考入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医学系,本科期间,凭借着对相关领域的热爱和天赋异禀,吴丹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读书期间,她一直对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十分憧憬。作为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力绝对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靠着优异的本科成绩和专业能力,吴丹拿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书,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本校的博士课程最终毕业,成为该校首位用如此短的时间获得学位毕业的学生。
在美国留学期间,吴丹发表了40多篇顶尖论文,申请了近10项专利,在相关领域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成就。此外,她还多次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资助,在核磁共振、脑疾病、脑发育等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科研成果被全球多家知名实验室应用。博士毕业一年,吴丹就被授予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而当她获得如此多的光环成就时才只有33岁。
在年纪轻轻就集诸多成就于一身之时,吴丹却选择了回国发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自己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在国内做出一些成果,为祖国的磁共振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回国后的吴丹,将自己的科研方向重点放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她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组,突破了核磁共振空间分辨率,将此技术应用到人体脑肿瘤、脑卒中的研究和治疗;同时,在基于弥散磁共振的大脑微结构成像、胎儿与婴幼儿核磁共振成像方面做出了若干原创奉献,填补了国内胎儿大脑成像技术等领域方面的空白,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中美留学史上,像吴丹这样前往美国留学,收获前沿知识和学术能力并回国助力国家发展的青年科研人才还有很多。
#中美留学50年
今年,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1972年,中美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伴随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启,双方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也扬帆起航。
早期,国家公派是国内学生赴美留学的主要途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最初的中国派出5000名学生赴美学习,到此后五年内,两国达成了包括41所美国大学和100所中国大学在内的合作交流协议,双方的教育交流开始了加速前进。这期间,留学学科也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并兼顾其他,留学的对象主要以培养研究生、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研究生、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为主。
80年代中后期,自费留学放开,1985年,我国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自此自费留学逐渐迎来高潮。这个时期的更多的有志青年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以“学霸”身份拿到美国等国外高校的申请和奖学金。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扩大,选择自费留学的青年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以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出国格局。伴随着中美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中美教育交流愈发频繁,签证政策也更加便捷。时至今日,有近40万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根据美国《2021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美国最大生源国。
从5000人到40万人,50年来赴美留学人数呈现了80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也培养出了像科研人员吴丹,科学家谢晓亮、潘锦功,教学科研工作者姚期智等一代又一代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化人才,他们或是深耕于科研领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或是用自己的经历和力量,致力于国内人才培养,推动国内高校成长……他们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奔赴到美国的顶尖学府深造,成就最美的自己,也点亮祖国的希望。
#留英青年/传播中国精神和声音
近些年,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明显增强,毕业后放弃海外高薪和优渥条件而选择回国发展的身影不在少数。来自江西的毛浩夫就是海归大军中的一员,他选择归国发展的原因也和其他海归不太一样,他是为了“历史的传承”。
图片来源:新华网
毛浩夫出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的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爷爷毛秉华曾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被称为“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党史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红色精神宣传与研究。受到优良家风家教的影响,毛浩夫自幼学习成绩优异,追求精益求精的他在完成了国内的本科学习后,便申请到了英国赫尔大学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攻读硕士课程。
赫尔大学商学院是全英国顶尖的商学院,而会计专业也是其优势专业之一。可想而知,在顶尖学府求学,令本就已经十分优秀的毛浩夫无论是在拓宽国际视野,还是汲取优秀的学术管理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提高和成长。在英国留学的过程中,毛浩夫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也为他日后工作上的查阅资料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很多人看来,具有海外求学背景又在金融行业学习多年的毛浩夫在研究生毕业后,自然而然会从事一份高薪的白领工作,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2017年毛浩夫做出了回到他的家乡井冈山,在江西干部学院从事现场教学老师工作的决定。因为自幼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在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上耳濡目染地成长起来,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井冈山的故事和精神,更好地讲述和传承下去。
回到家乡的毛浩夫,日常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一排排黄色旧居、一座座铜色雕像前。他还将自己留学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英文能力查阅资料,推敲语境进行翻译,钻研如何生动、准确地表达,为的是向国内外的到访者自信从容地讲述着这里的历史。辛苦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多年来,他已面向海内外游客、学员宣讲了4000余场,听众累计约10万人次。关于这位学有所成但不忘初心的海归青年的事迹,也频频登上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媒体。
#中英留学新篇章
和毛浩夫一样,这些年选择去英国留学接受高等教育并拓展自身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实,自中英留学教育新篇章开启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1972年,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当时国内急需英语翻译人才,次年便有16位中国青年踏上了留学英伦的旅程,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英国政府也开始向中国政府派遣首批11名留学生,中英两国留学教育自此开启了新征程。1978年以后,乘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浩荡东风,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也愈加频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被派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如今也成为了我国科研队伍的主力中坚,其中就包括这两年活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随着20世纪90年代“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工作方针发布,前往英国留学的类别和领域日趋多元化,至进入21世纪后“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项目的设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通过公派和自费等不同方式前往英国,师从一流的院校和导师,选择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专业开展进一步学习。
如今,英国已经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国家。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2020-2021学年的大学入学数据,英国大学32%的非欧盟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学生人数超过14万,赴英中国大陆学生在五年中增长了48225人,涨幅达50%。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UCSA)发布最新数据称,申请2022年入学英国高校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共增加了12%,是2013年人数(6900人)的4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对中国留学生的研究报告中也显示,中国是英国最重要的研究合作伙伴,93%的中国学生认为“良好的教育质量”是“非常或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学生选择赴英留学的主要动机。
而在这些赴英的留学青年中,前有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乒坛退役老将邓亚萍,后有留英读博归国立志打造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的汪之涵、金融硕士海归毛浩夫,在他们身后还有万万千千的学子,在青年时走出国门,学习英国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学成归来仍是少年,透过自身的独特视角,用他们特色鲜明的声音,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声音,展示着真实生动的国家形象。
#留日青年/继往开来不负梦想韶华
20多年前,一部名为《小留学生》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节目组耗时数年,跟踪和拍摄了多位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在国内引发了极大关注,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很多正在上学的“80后”、“90后”,甚至改变了他们日后的人生轨迹。而自幼留学日本的张素,正是这部纪录片跟访的主人公之一,给当时的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世纪九十年代,年仅9岁的张素为了和身在日本任职的父亲团聚,踏上了赴日学习生活的旅途。在如此小的年纪,来到陌生的国家,既要克服大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便,又要适应陌生的语言环境,对成年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年幼要强的张素并未因此屈服,她以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个性,仅仅花了三个月就适应了学校的学习和日常基本交流。此间她的日语水平不仅突飞猛进,也收获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善意关照。
在日学习期间,别看张素年纪小,正直要强的她时时不忘在学习上争先。此外,她似乎还有着传播和平与希望的大义梦想,在学校演讲中她表示,希望她们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忘“爱与和平”。
两年后,因为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原因,张素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习与生活转道回国,但在日本期间的收获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图片来源:央视网
回到国内后,张素选择了在以日语为优势特色的北京月坛中学就读,高考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还申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交流项目,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和交流。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
毕业后的张素,怀揣着自己在国内外习得的知识和梦想,成为了一名记者,进入中国新闻社工作。她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伦敦2012年奥运会、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报道中,身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她将曾经自己所学以及对国际间交流的了解应用到工作中,为推动中日两国民间外交添砖加瓦。
#中日教育交流
1972年,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年来两国的各个领域交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双方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下,教育合作发展顺利,成果丰硕。仅是回望过去十年间,日本作为亚洲地区主要热门留学国家,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子前往深造。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显示,2013-2020年,日本高校中国国际学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在日本高校的中国学生达到了9.4万人。从占比来看,2013-2020年的中国留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重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2.4%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2.6%。此外,2020年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内地学生人数在国际学生中占比41.18%,在语言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占比36.26%,在上述两个阶段中国学生的人数占比均是位列第一。
多年来两国在人文领域的深入沟通和国际教育方面的交流,为两国都输送了大批像张素这样的青年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近两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客观因素对赴日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日本的电子工程、计算机、动漫、设计等有较强实力的专业仍然吸引着广大青年人员前往求学,不负韶华,以青春时光投身于梦想,并在归国后运用所学所想推动祖国科技文化创新和现代化强国建设。
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杰出留学青年的身影活跃在国家的各行各业,贡献着他们的力量,也是榜样的力量。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未来的世界也关系到每一名青年的前途命运,更取决于每一名青年的拼搏奋斗。
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的留学生们,正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在新时代的青年行动倡议下,以朝气蓬勃、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记者:王博
编辑:刘煜
设计:李阳
来源:《留学》杂志授权发布
下一篇: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