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09:29:51 来源:国际教育
为强调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美国官方发起的“国际教育周(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eek)”被安排在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这期间,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往往会安排一些庆祝活动来宣传教育国际化的意义。而这些活动中受大家广泛关注的一项就是经美国国务院授权并资助,由非营利性教育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开展的国际教育年度调查报告(Open Doors Report)数据的发布。
近10年的“门户开放报告”调研数据显示,在美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每年稳定在30万人左右,占美国国际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学生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高校学习。中国已然成为上述国家国际留学生群体的第一大来源国。
每年为数众多的学生赴英美等国家留学,这个情况一方面带来了群体效应,使得留学在很多有一定经济条件的适龄学生家庭中始终是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选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学生在美、英、加、澳这些国家某些学校或者专业内的人数过于集中,再加上少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对这一现象不尽客观的报道,包括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在内的公众对留学的价值和留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也产生了一些质疑。针对上述问题,我想在这里简单阐述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美、英、加、澳等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人数的确不少,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有包括“门户开放报告”在内的各种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为证。在绝对数字背后还表现出一些特点,比如英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中国学生占比较大;位于美国东西两岸大城市中的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很受中国学生欢迎,尤其是加州;全美综合排名前一百的学校中那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中国学生数量往往不少;中国学生比较集中于商科、计算机和工程等学科领域。
其次,我们从教育提供方,也就是高校的角度来看一下他们招收国际学生的目的何在。国际留学生群体对于高校而言有两个最主要的价值:一是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价值;二是他们带给学校的经济收益,也就是学费等收入。前者是任何一所优秀或者不断追求卓越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即教育的国际化。把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之间互相了解,有交流,一同接受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推广的重大意义完全不用再赘述。而后者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被任何人所理解。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校友群体带给高校的学术声誉、国际影响力以及经济回馈对高校而言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因此我想,所有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这个问题上的着眼点无外乎介于上述两点之间。自然,有些高校更看重其中的某一点,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其实是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第三,面对留学与否这个选择,学生和家长朋友们要基于冷静、客观和全面的考量做出成熟和理性的判断。虽说要考虑到外部整体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留学与否要从自身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跟风、从众的做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就留学这个选项做好充分的沟通,让孩子本人深刻认识到出国留学会让自己无论是在学业方面还是生活上面对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自己该如何把握机会、应对挑战,从而使自己在这一阶段的人生收益尽可能最大化。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不能基于某种单一、简单、肤浅的理由草率的做出留学的决定,比如自己的同学、朋友或者同事家的孩子去某国留学了,所以我自己或者我的孩子也要去;申请国外的好大学比参加高考进国内的好大学要容易;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等等。具体到留学目的地国家、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也要经过充分学习和分析所有可以获得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包括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高等教育体制,学校的类别和特点,目标学校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社会治安环境,学校的规模、专业特色等等一系列因素。然后要把这些外部要素和自己的申请条件、性格、兴趣、理念、价值观以及职业发展目标等个人要素做综合性的匹配,最终确定留学目的地国家和一批备选学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选择“最适合”的学校,而不是所谓排名最高的或者别人都说好的学校。留学决定的做出和学校、专业的选择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文社科范畴内的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这个Research的本身带给“研究者”的收获就会很多。会做这个“研究”是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作为一名合格的留学生的基本素质。
我在不同场合做面向公众的留学讲座的时候遇到最多的听众群体是家长朋友们,很少有学生本人参加。这中间固然有学生时间有限这个因素。但是,我也的确看到很多家长朋友在孩子留学这个事情上扮演的角色过重,总以为只要自己把获取来的信息转达给孩子就行,而且有些重要的决定还是得家长来做,对孩子不太放心。所以,我总是和来听讲座的家长朋友们说,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充分做好这个有关“留学”的研究,成为这个研究的主体,家长做好参谋和配合工作就好。今后几年的海外学习和生活是孩子要自己独立面对的,他们在出国前就得学会对自己负起这个责任。这是针对要出国读本科的高中生而言。对于要出国读研、读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如此了。我就认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一个大学生要申请出国读“研”,就是做所谓的Research Student,你连自己怎么做研究找到合适的学校并独立完成申请的能力都没有的话,你还何谈做“研究生”呢?
从以上的内容回到我们今天要谈的某些海外高校中国学生人数较多这个话题。一所高校中国学生人数的多少是你在选校过程中值得考虑的一个因素。但是肯定不能仅凭这一点就武断地对留学与否或者是否选择某所大学做出简单的判断。要知道一所学校中国学生人数的多与少这个状况所传达出的信息本身就是多面的。如果中国学生人数较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孩子在这样一所学校学习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同胞、同学的帮助和关照,缓解有可能存在的在异乡学习、生活的孤独和不适应感。同时,一个学校国际学生人数较多很大程度上说明这所学校具备更成熟和健全的国际学生服务体系。那么相反,中国学生人数过多也可能会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环境,因为我们多数人都会对母语和母族文化有一种依赖感。把自己置身于同胞很多的海外学习环境,我们很有可能会选择自封在中国人的圈子内而不和外部的、真正的国际环境相接触。这样一种状态显然会让留学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我把这种状态比喻为“出海而不下海”,或者是“海龟(归)没学会游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你知道一所学校中国学生人数的多少,而是你要充分了解这个因素,把它放在一个综合环境下来帮助自己做选择和判断,然后能清醒的认识到你最终要去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你该怎么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保证学业有成,生活充实、愉快。这需要学生思想成熟、准备充分。
最后是关于留学值与不值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换成一个人接受教育值还是不值,我想全天下所有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个问题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但是之所以把教育换成“留学”后就出现了值与不值的问题,那是因为人们会自然关注到留学这个事件所包含的教育属性和商业属性中的后者。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家庭而言,留学背后有巨大的经济成本,因此留学显然具备商业属性——既是投资也是消费。那么留学这个钱花的值不值呢?投资收益大吗?换来的服务效果好不好?我认为最简单和核心的答复是看谁来学,怎么学。和大多数其他投资和消费项目想比,收益的多少和消费满意度在留学这个事件中更多的取决于投资人和消费者本身,而不是花出去的钱和被投资的产品。打个比方,你花一百多万元买来的一辆豪华车和花几万元买的一辆很普通的车从产品上必然有差异。前者带给你的用户体验、使用价值、安全性能乃至附加的社会价值一定要远高于后者。但这种差别是你花出去的钱和换来的产品本身带来的,和你本人没什么关系。再比方说你做一项投资,即便你是经过了充分的研究和深思熟虑后才做的选择,但是一旦钱投出去了,收益的多少基本上就依赖于被投资人和项目的运作情况了。在正常情况下,你作为投资人也没有多少可以掌控的空间。
但是留学不一样,你作为学生,花钱换来的只是一个投资和消费的机会和基础条件,而“运作资本”和“体验消费”这个过程是需要你本人全程、重度参与的。你参与的好,会学习,就能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比别人多的收益和价值。反之,钱花的多也不一定效果好。
上面所说的收益和价值归根结底对应的又是留学这个事件的教育属性。把眼光放长远,从人生的尺度来看,首先要追求教育层面的“值”。不能简单的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来衡量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些东西要受到众多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和留学之间不具备必然的因果关系。源自一段精彩的留学经历所沉淀于身的知识、眼界、阅历、思想和心境对于一个人而言将是受益终身的。
希望所有年轻的学子们慎重、理性看待留学,能以留学生涯铸就自己广阔、精彩的人生。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特约专家殷嘉供稿
下一篇:美国品德教育的六大支柱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