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2022-07-25 18:12:41        来源:国际教育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23名菲律宾量产博士揭开了一个秘密: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大学,因为极高的“性价比”,已经成为一部分特殊人群热衷的去处。

网友“JIM博士”披露了一个让我震惊的事情:湖南邵阳学院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批量”培养了23名博士,这些博士虽然专业方向各异,但培养周期都是无一例外是2年4个月。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邵阳学院校名石(图片来源:邵阳学院官网)

2019年该学校曾公开发布信息,招聘硕士到校外方合作高校(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攻读博士,但3年后,博士“产地”改为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为此,学校以各种名目支付1800余万经费。根据披露的情况看,在经费的支付上,学校在高人的指导下,还是做了精巧的设计,极可能是以学校引进人才的名义给与各种经费与补贴,然后通过老师个人支付,并非学校直接支付的形式,以规避检查。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网络截图

和此前韩国的“水”博士争议相比,这次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次显然是学校有组织的行为。

根据菲律宾的教育政策,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继续学习一年或两年可以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习两年并提交学位论文(教育学硕士可无论文),可以取得硕士学位。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两年并通过公开的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硕士攻读菲律宾博士的确只需要2年,也的确是全球“性价比最高”的博士之一。2年4个月的培养周期并不违规,但是,无论什么专业方向,无论人文还是理工科,都是2年4个月统一的培养周期,显然是“批量生产”,不能不让我们质疑其质量,以及背后的商业运作。

我们不能搞出身歧视,比如对菲律宾这所大学的学历;我们也不能轻易质疑其含金量,这需要专业的判断。但对于高校用国家经费“批量化订制博士”的做法,也刷新了我的价值观。

多年前,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相关部门在高校相关资质申请与评比中,对学校教师中博士学历的占比提出了硬性要求。于是地方高校开始了一次大规模引进博士的运动。这一本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却遭遇这样的算计,让我意外,震惊。

但更让我震惊的是,类似这所学校做法的还有很多,不止一所,区别只是规模大小与做法。已经有网友给我提供了8所地方高校类似的做法: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解决教师中博士学历的问题,纷纷与东南亚甚至非洲国家合作,批量生产这类“洋博士”。

当然更大规模的是个人的行为。与常规的涌入欧美发达国家不同,近年到东南亚甚至非洲等落后地区留学成为留学行业的“新风口”,广告铺天盖地。

为什么?原因显然是“性价比”。一个是时间短,一个是价格低廉,更重要的是,有“保过”的保障。比如这次菲律宾这所大学整齐划一的培养周期,全部通过。

邵阳学院为什么中间把马来西亚的大学换为菲律宾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排除的,这就是时间与资金的算计。马来西亚显然成本要高一些,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成本上,还有时间成本。根据马来西亚相关部门的规定,本科学制3年,硕士学制1-2年、博士学制2-6年。

赴东南亚与非洲留学,不仅有学费上的优势,还有时间上的优势,又保过,机会成本是很多人渴望的。因为无论是为了职称评审、求职就业,还是落户,这类“水”博士、硕士有着突出的性价比的优势。

按照相关部门规定,落户要求的核心指标之一是留学生,是研究生,而无关毕业学校与国家以及质量,包括北京上海等落户要求极高的地区,“洋博士”几乎就是一张最畅通的通行证。

其实近年这类文凭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些中介公司与国外相关学校尤其是一些私立学校勾结,甚至直接买卖相关项目的文凭,真的“假文凭”泛滥成灾。

谁来做“洋文凭”质量最后的防洪堤?国外大学文凭认证是一个有效的阻击手段,但目前质量认证面临重重挑战。

面对如此泛滥的“洋博士”,“洋硕士”,怎么办?

我不能赞同一些人认为是相关部门对高校教师学历的要求导致的这一结果。对高校教师提出博士的学历要求,并不过分,尤其是在当下。更重要的是,要求有博士学历,就可以成为作假的理由吗?

更何况,这些学校也在批发硕士文凭、本科文凭,我们就能容忍吗?

一个重要的阻击办法,是对这类文凭在认证上从严,甚至不予认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阻击这些滥发的“洋文凭”,近年做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因疫情一些留学生无法赴国外就读,只能采取在线模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一改此前对在线文凭不予认证的原则,给这部分同学予以认证。不料这一微调,却给一些机构贩卖国外文凭开了“方便之门”。很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私立高校滥发文凭,导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得不就此类文凭认证频频发出警告。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官网截图

2021年3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充说明》指出,近来部分国家的某些高校和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不断推出各种在线课程,通过降低录取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学习时长等方式,大肆招收我国学生就读,并声称不需出国就可以轻松获得海外文凭。这些行为涉嫌变相售卖文凭,严重侵害了留学人员利益。为维护广大留学人员利益、保证留学教育质量,对于此类文凭,不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范围内。

高校量产23名菲律宾博士,洋文凭质量认证迫在眉睫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官网截图

但这一声明并未能完全阻止海外高校滥发文凭,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高校。去年11月26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就1所马来西亚大学和4所菲律宾大学发出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其中就包含菲律宾亚当森大学。

对于这类“真”的假文凭,或者说滥发的“水货”文凭,全部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来阻击、把关,在当下还存在很多挑战和现实困难。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本质是对你所拥有的文凭的真实性认证,而依据,主要是各国对高校治理的规则,并在这一规则下对其文凭的真实性进行认证,并没有资格进行质量高低认证、判定,因为从法理上,就缺乏授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是联合国教育部,没有权力对别国文凭进行质量高低的判定。即便是联合国,也没有权力与资格对其他国家的文凭说三道四。

正因此,近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不断探索加强认证的质量管控,但本质上一直无法完全突破真实性认证这一原则,全面进入质量认证的范畴。

更何况还有政治正确的问题:凭什么英美的能认证,亚非拉兄弟的就不能认证?为什么英美国家的文凭就好,亚非拉质量就低?面对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敢说什么,更何况还涉及一带一路的大政方针。

还有非歧视原则的问题。在国内,高考280分能上一个本科,680分也能上一个本科,我们还天天喊对大学生不能搞出身歧视,何况是国外学校,动辄就涉及国际关系问题。

面对滥发的“洋文凭”,有必要对“洋文凭”进行分级的质量认证,进行全面阻击。

面对国外一些高校与中介机构相互勾结,造成事实上滥发“洋文凭”,让“洋文凭”的买卖变相公开化,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挑衅。目前出国留学生早已超过70万,回国留学生也在70/80万人的情况下,大量的用人评价仍然以学历为依据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阻击这种滥发的“洋文凭”,事实上就击穿了高考、考研所带来的公平公正,让金钱左右社会公平的起点:大学文凭,这也是老百姓难以接受的。

鉴于此,我建议:

第一,通过国家授权,改变海外高校文凭认证的政策定位,除了真实性,也需要探索质量认证,对海外文凭进行必要的分级认证,以阻击这种“真”的假文凭的泛滥。

建议组建国家层面专家委员会,授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或相关部门,除对国外文凭的真实性作出认证的同时,对相关海外高校作出大致质量层次的判断。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内,很多把教育当产业的国家也存在不同程度滥发文凭的问题,不仅仅是部分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高校。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英美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本身也是分级的,分为普通毕业生与荣誉毕业生。而在对外上,即便是讲绝对非歧视原则的英国,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所毕业的学校也分三六九等。对毕业于不同高校的同学申请研究生,GPA的要求是不同的,也是明文公示的。

我们对海外高校文凭作出大致分级的质量认证,这本就是一种实事求是,也符合国际惯例,最后把使用权交给用人单位就是。

第二,如果不能做大致的分层认证,能否对国外的博士、硕士学历学位进行必要的第三方合格性评估?

对海外高校教育质量进行分层认证,的确是复杂而困难的。但我们能否借鉴国内对研究生质量控制的做法,对海外博士、硕士的质量进行第三方合格性评估。

我们国内对研究生质量管控越来越严密,比如对论文的外审与抽查,但海外的博士与硕士一直不在此列。如果对海外的硕士、博士,尤其是博士进行大体的质量分层划分存在现实困难,我们不妨在做完真实性合格评估之后,根据相关用人单位需要,建立第三方的质量评估?比如委托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或其他机构针对已经通过真实性评估的博士、硕士,对其质量进行合格与不合格的第三方评估。

总之,无论如何,对海外学历的认证与评估,尤其是质量评估,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必须认真应对,否则,类似的“连续剧”还将持续上演。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